身為WTO、APEC等國際組織的成員,台灣有高度的經濟自由,遵循國際規模,對財產權有完善的保護制度。根據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(Heritage Foundation)與華爾街日報共同發布《2019經濟自由度指數》(2019 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),我國在186個經濟體中排名第10名,較去年提升3名,於亞太地區43個經濟體中名列第5,優於日韓。
該報告之評比指標共12項:財產權、司法效能、廉能政府、租稅負擔、財政健全、政府支出、經商自由、勞動自由、貨幣自由、貿易自由、投資自由及金融自由。指標評比分數愈高代表自由度愈高,總分80分至100分評為「自由」(Free),70分至79.9分評為「大部分自由」(Mostly Free)。
今年該報告綜評我國經濟自由度為77.3分,屬「大部分自由」經濟體,在12項評比指標中,我國在「勞動自由」評比項目大幅進步,在「財產權」、「司法效能」、「政府支出」、「財政健全」、「貨幣自由」、「貿易自由」等方面,表現都較去年進步。
本次經濟自由度的評比結果更顯示,台灣在高度經濟自由化方面的努力已獲國際肯定。展望未來,我國政府將持續推動鬆綁,提升台灣競爭力。
台灣提供具競爭力的投資環境,國民租稅負擔率較日韓及大部分歐美先進國家低。自2018年起,營利事業所得稅稅率由17%調高為20%,並基於產業政策,提供合宜租稅優惠,有效稅率約僅13%~14%。為解決企業從事跨境投資及貿易活動所產生之重複課稅問題,我國積極與其他國家推動洽簽所得稅協定。我國簽署生效之全面性所得稅協定計32個,另海、空或海空國際運輸所得互免所得稅單項協定計13個。
全球金融海嘯重創各國,台灣經濟體質相對其他新興國家健全具長期投資價值,且銀行系統的流動資金較充裕,經常帳盈餘、大量外匯存底、外債與平均債務額度低,都使台灣經濟體的基本價值更加突出,禁得起這場金融海嘯的洗禮。2019年9月,我國外匯存底目前全球排名第五,對外淨資產部位極為強健。而臺灣2019年8月本國銀行平均逾放比0.23%,低於合理上限2%,截至2019年3月平均資本適足率為14.14%,高於合理下限8%,顯示對外支付能力良好。台灣因擁有巨大的經常帳盈餘,可吸收資金外流的衝擊,有助降低信心危機的風險。景氣下滑也同時醞釀下一波的成長,台灣經濟體質相對其他新興國家健全,加上兩岸關係和解,預期在景氣修正後,必能出現新的成長動力。
全球化的趨勢促使產業必須全球佈局,世界各國的資本市場在競爭力的考量下,爭相打開門戶,台灣也是其中快速開放的區域之一。下方為台灣利基條件成為亞太地區的籌資中心。
台灣位居亞太海空交通運輸的樞紐,世界經濟成長中心。台北向北連結—東京、首爾、上海;向南連結—香港,新加坡及東協等各國的首都,形成雙黃金航圈,國內共有18個航空站,其中包括台北、桃園、高雄三個國際航空站。由於台灣四面環海,港口甚多,共有7個國際港。國內交通網絡完善,建有南北高速鐵路與環島鐵路及2條南北高速公路,再加上台北、高雄捷運網絡,綿密且便利的交通網絡,建構一日生活圈,並在商務、倉儲運輸等交通成本上展現快捷的效率。另外 ,台灣的水、電和電信設施完善,供應普及率已近100%。台灣網路普及率高,有八成五的家戶進行連網(84.5%)、近九成的家戶擁有電腦(88.8%)、八成連網家庭採用2Mbps以上寬頻上網。在英國威爾士大學卡地夫學院(UWIC)國際競爭力中心發布「世界知識競爭力指數(WKCI)」中,台灣寬頻滲透率指數評比分數157.7,在全球145個地區中排名第6位,僅次於冰島、南韓、香港、荷蘭及丹麥,優於新加坡及日本。台灣整體網路的應用相當普遍,尤其是電子化政府的服務更是世界頂尖,進步的數位科技也是吸引外商投資目光的原因之一。
台灣具備資訊國力與創新文化,首先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公布2019年台灣網路報告,推估全國上網人數經推估已達2,020萬,行動上網率85.2%,整體上網率85.6%,在亞洲名列第3,僅次於日韓,平均每人瀏覽頁數居亞洲之冠。家戶上網部分,報告推估全國家庭可上網有793萬戶,全國家戶上網比例達90.1%,主要上網方式為ADSL/VDSL寬頻上網。其次,如包括海外生產在內,台灣在晶圓代工、筆記型電腦、印刷電路板等多項資通訊產品市場佔有率世界第一。另一方面,近年來台灣的新創環境蓬勃發展,不僅新創活動興盛,各大企業亦積極參與創新投資。以上說明,台灣擁有優越資訊軟硬體與服務的環境。
臺灣提供許多研發獎勵或經費補助,以發展生物科技、前瞻材料、半導體、資通訊及新興能源等具有優勢競爭力的產業,並且規劃建立從研發到製造生產的產業聚落,吸引許多國際科技大廠來台設立研發中心或區域營運總部;另外,也整合硬體生產和軟體服務,進一步發展成為跨領域的創新服務產業,提供一系列客製化的生產服務模式,創造更大的市場需求,提升產業附加價值。
更多資訊請參閱交通部、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及台灣網路資訊中心。
更多資訊請參閱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銀行局、 證券期貨局、 證券交易所、 財政部賦稅署及 中央銀行網站。